沐澜光学(上海)有限公司  收藏
EnglishEnglish

LED财政补贴:是兴奋剂还是鸦片?

时间:2012-07-27

 

  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中,中国政府重推新一轮刺激政策以求“稳增长”。除了重启基础设施投资之外,刺激消费是另一个重点举措。几百亿元的财政补贴投向了各个产业,以“节能环保”和“惠民”的名义,而获益的产业界又将迎来一阵狂欢。

  这样的刺激政策屡屡被使用,但其对真实消费的拉动,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,政府部门却从不做具体评估,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监督也无从谈起。

  事实上,2008年曾出台的一系列“产业振兴计划”以及巨额的财政补贴“三大工程”,效果并不理想。这些财政补贴政策,有可能从产业发展创新的助推力这一初衷,沦变为精神依赖的鸦片。

  “免费的午餐”

  对于家电和汽车等行业来说,财政补贴是一场“及时雨”,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时推出的财政补贴政策刚刚过期,新的一轮又来了。

  “过去几年里,我们都在重复思考这个问题:补贴政策取消了怎么办?”康佳集团的一位营销人士对记者说。这下,他又感觉轻松了。

  5月16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,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、平板电视、电冰箱、洗衣机和热水器,推广期限暂定一年;安排22亿元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;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.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;安排16亿元支持推广高效电机。

  根据已经出台的几个行业的补贴细则,补贴的形式是价格补贴,即在实际成交价格的基础上补贴买方。价格补贴是财政补贴中的“暗补”,补贴金额一般由销售企业先垫付,再凭销售发票和相关证明领取补贴。

  从细则来看,从6月1日开始,消费者购买一二级定速和变频空调、平板电视最高可享受400元补贴。如果是汽车的“以旧换新”,一台最高则可获得1.8万元的补贴。

  除了价格直补,减免税也是另一种消费补贴方式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在旧的补贴政策基础上又推出了新的补贴政策,新政策规定,2011年至2020年,购买纯电动汽车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;在节能汽车方面,2011年至2015年,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将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、消费税和车船税。

  而相对于“暗补”,对于节能环保型产业来说,“明补”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更甚,即直接对产业上游环节的财政补贴。

  在新能源和带有“绿公司”光环的企业中,这种补贴数量甚至成了很多企业目前的主要利润来源。地方政府在产业升级的口号中,大量的财政补贴就投向了这些新能源和新技术产业。

  以LED产业为例,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大概是目前获得财政补贴最多的两家企业,这两家企业在2011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双双超过了100%,其中,政府补贴对于三安光电净利润的贡献率达到90%,德豪润达则为79%。

  德豪润达2011年的营业利润为1.46亿元,而利润总额为4.52亿元。其中,约3亿元利润为其子公司芜湖德豪润达、扬州德豪光电获得政府“科技三项”补贴,以及芜湖德豪润达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导致所得税税率降低,同比少缴纳了27.63%。而三安光电(包括其控股子公司)2011年获得的第13份财政补贴,涉及的补贴总额为18.02亿元。

  那些针对企业的财政补贴形式多样,包括财政补贴、财政奖励、专项扶持资金、贷款贴息、设备补贴、电煤补贴等等。

  促进消费?

  低迷的消费和节能环保是政府推出补贴政策的依据,但其实际效果如何,是值得大打问号的。

  家电和汽车产业之所以再度入选重点补贴行业,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今年1到5月的消费品市场统计数据里,家电产品的零售额增速排在倒数第一,汽车则排在倒数第三。

  在过去的3年多里,情况并不如此,得益于2008年推出的“三大工程”(节能环保、家电下乡、以旧换新)补贴政策,家电和汽车消费的增速一直保持着高于往年的增长数据。

  如果从这一数据看,财政补贴政策对于刺激消费,无疑是具有“强心针”作用的;对于能够在财政补贴中获得优胜位置的企业来说,无疑是受欢迎的。

  “补贴对于产业升级和拉动消费的引导意义还是积极的,虽然具体的补贴细则7月才出来,但对于LED民用市场的推广还是有利的。目前LED的民用份额只有不到5%,LED灯的价格也比普通白炽灯和节能灯贵许多,但从低碳、节能的角度考虑,通过价格补贴,有利于市场的渗透。”德豪润达品牌与市场部总经理杨斯羽对记者说。

  不过,价格补贴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导市场的消费,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。以LED行业为例,根据业内的估算,22亿元的财政补贴在价格上的反映可能会拉动产品15%~20%的价格降幅,但实际上,LED照明产业价格变化很快,3~6个月价格就会下调一次,“补贴的引导作用更大过于实际意义”。松下电器(中国)有限公司光源营业企划翁一鹏指出。

  以一只7W的LED灯泡为例,去年可以卖40元至50元,今年只卖20几元,一些小品牌产品甚至只要10几元。这个降幅远远超过业界预期的15%~20%的降幅。显然,这样的价格降幅不用财政补贴,市场竞争也可同样达到,财政补贴反而可能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。

  这些财政刺激政策,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需,但药效也随着政策的退出而快速消失。以家电业为例,从2008年至2011年白电市场呈现向上抛物线式发展,其中2010年达到抛物线顶点,白电市场零售额总规模达2492亿元,增长了25.4%;到2011年市场增速放缓,零售额总规模2734亿元,增速为9.7%,相较2010年回落15.7个百分点,市场需求明显放缓。

  在汽车行业,到2009年底,中国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辆,同比增长46.2%,一举成为超过美国市场的全球第一大市场。2010年,购置税政策力度降低,从原来优惠50%,下降为优惠25%;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到2010年年底。当年汽车销量达到1806万辆,同比增长32.4%。

  在上述政策取消之后的2011年,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速下滑,同比仅增长2.5%,为13年来的最低增速。2012年前4月,汽车销量642万辆,同比下降1.3%。其中4月份环比下降11.7%。

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则面临的是另一种“拉不动”的状况,根据公开数据,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,财政部50亿元的补贴预算,并未启动新能源汽车私人购车市场;补贴试点一年后,仅发出约1亿元补贴,只用到预算2%。

  “消费者也会理性的,补贴额度如果太小,拉不动,太大,国家财政负担就大了。”前述康佳集团人士说。

  对于这种刺激下的消费波动,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营销总部副总裁王金亮即指出,“过去3年整个白电行业连续保持了年均20%以上的增幅,而空调年均增幅甚至达到40%以上,这其实并非正常的市场表现,而是政策红利刺激的结果,在政策红利逐步退出后真实的市场情况显露出来。”

  产业扭曲

  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产业发展中的财政补贴在短期内可能扶持了企业,刺激了消费,但如果长期使用,可能反而扭曲产业结构,导致腐败、低效率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。

  在过去4年中,“三大工程”、“金太阳工程”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足以为这种财政补贴提供反面的镜鉴作用。财政补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对新产业发展有鼓励和引导作用,但如果形成路径依赖,则是鸦片无疑。

  在2008年出台的家电下乡补贴工程中,大量的骗补情况为媒体所披露,如空调节能惠民补贴政策实施之初,占据市场销售规模70%以上的四、五级能效空调库存,几乎在短短3个月的过渡期内全部消失,能效虚标(低能效冒充高能效)现象颇为严重。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就公开指出,能效虚标已成行业潜规则。

  而根据道农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绿色公司百强报告》,“2010年7月,美的集团在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的问题,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显示,单美的空调就已从‘节能惠民工程’中骗得了高达8.4亿元的财政补贴。”

  原来为拉动消费而出台的政策,最终却可能演变成结构调整上的恶果,大量处在被竞争淘汰边缘的中小企业从中寻得做假机会,进行大量的骗补。导致的一大现象是由于部分家电生产企业关门倒闭,造成“下乡”产品有人卖无人修,售后服务成了老大难问题;在以旧换新之后,原本已经无以为继的许多家电回收小作坊卷土重来,挤压影响了行业“正规军”。

  这也导致今年新政策出台之后,空调年销量低于10万台、彩电年销售低于50万台的小企业直接被排除在补贴范围之外,使得节能补贴更倾向于大企业。

  如果这是市场自然竞争淘汰,中小企业无话可说,但涉及财政补贴的分配,这又会引来不公平竞争的指责。在此次补贴政策中,因为有“年销售量不少于1万台”的规定,就有部分实力较弱的空气能热水器企业抱怨,此次节能补贴新政对中小企业不公平,这些节能补贴最终只是流到产业的领军企业手中。得不到国家的节能补贴,不仅意味着得不到经济效益,更意味着得不到国家的认可,在政策的引导下,中小空气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显得更加弱小。

  巨额财政补贴带来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,由于受不真实的“内需”影响,企业决策判断失误或者盲目快上,加剧了这些节能环保行业的产能过剩。从新能源产业到LED产业,都面临着结构性过剩的局面。在政策刺激和财政补贴中,资源错配,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拼命地争项目、争补贴,进行圈地和重复建设。

  而当真实需求显露之时,剩下的可能就是一地鸡毛。

 

电话: 021-57134448

联系人: 蔡先生

邮箱: mulan@mulansphere.com

地址: 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安泰路453号

 

联系我们

 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    Chat with me

 

optcom 飞利浦 通用电气 上海亚明照明 厦门通士达 复旦大学 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 中国南车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上海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广州威凯